来源:克什克腾融媒 2025-04-10 关键词: “少养 精养”
近年来,红山子乡不断促进畜牧养殖结构调整,走上了“少养精养、科学饲养”发展路线,扎实推进全乡畜牧业由“增量型”向“提质型”转变,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红山子乡永合村,养殖户曹秀臣正在草料棚里忙碌着。随着科学饲养的理念深入人心,曹秀臣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改良牲畜品种,经过10多年的努力,曹秀臣的养殖已成规模,改良品种已基本达到西门塔尔第3代标准,每头犊牛可增收3000元。
红山子乡永合村村民 曹秀臣:我现在养牛二十来年了,以前养的都是咱们本地的小草牛,卖不上什么价钱,随着全乡开展品种改良以及养殖培训,我现在也走上了少养精养的路子,现在我养的西门塔尔牛,小牛犊一头能卖上一万来块钱,效益越来越高,越来越好。
走进红山子乡盛泉养殖场,宽敞的羊舍内一只只体格壮硕的萨福克羊正悠闲地吃着草料。据了解,该养殖场采取“党总支+企业+农户”联营模式,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开展畜群品种调整,实行全年标准化舍饲圈养,为养殖户提供定胎母羊、统一防疫、托管服务,并约定保护价,助力养殖户实现少养精养,减畜不减收,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红山子乡大浩来图村村民 刘巍:我家养了一百来只羊,平时放到盛泉养殖场统一托管、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育肥,在家还不耽误我种地,平时还能出去打点零工,有点额外收入,我们心里非常高兴。
红山子乡盛泉养殖场负责人 张亚辉:为了响应舍饲圈养的政策,我们红山子乡盛泉养殖场为养殖户们引进了一批多胎、泌乳性强的湖羊品种,通过同期发情改良技术,培育出优质的肉羊羔羊,带动养殖户们一起增收致富。
如今,棚圈畜舍内牲畜膘肥体壮,成为生态畜牧业“畜”势勃发的新景象,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坚持“少养精养、科学饲养”发展思路,在提升养殖效益的同时让草原更加美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红山子乡人大主席 杨青春:传统放牧模式既会对草原生态构成重压,又难以保障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我们在全乡范围内鼓励、引导群众转变思路,少养精养,进行舍饲圈养,扩大优质畜种,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更多养殖户走上少养精养、生态保护之路,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