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哈尔腾草原,春天还没有完全光顾这片群峰环抱的草场,积雪的银白与草甸的枯黄仍是大地的主色调。大小哈尔腾河处于封冻状态,冰层下的暗流却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暖阳下,新生的羊羔努力挣脱大地的束缚,尝试站立起来,母羊低头轻舔幼崽。广袤的草原上,新生命的序曲悄然开启。
畜群做“减法” 让草场得以生息
在当金山以南、红柳湾镇大坝图村的接羔牧场,牧民妥光晨眼疾手快,从羊圈里一把抱住一只小羊羔向记者大步走来。身后,上百只羊羔的“咩咩”声此起彼伏,和母羊呼唤幼崽的叫声融合在一起,充斥着辽阔的牧场。
妥光晨是“90后”,和他同龄的人在牧场不多见。今年,妥光晨承包了大坝图村4户牧民的草场,成为全村规模最大的养殖户。
作为传统牧业县,草原是阿克塞县重要的自然资源。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增,草场的承载能力成了横亘在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之间最突出的矛盾。
为控制牧群数量、优化养殖结构,阿克塞县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通过“减畜”政策为草场减负。以每户牧民羊群规模不得超过600只为标准,妥光晨把羊群数量控制在2800只。
“以前总想着羊越多越好,结果草还没长出来就被羊啃光了,时间一长,草原变成了荒滩。现在换了思路,只有草场好了羊才能好,经济效益才能上去。”妥光晨说。
除实施“减畜”政策外,阿克塞县还将种植优良饲草、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改良牛羊畜种良种等纳入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范围。
2023年10月,由阿克塞县越盛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涵盖38座高标准圈舍、10座草料储备加工库、1700平方米羊产业展示及电商服务中心的阿克塞县万只肉羊规模化养殖基地正式投运。
走进阿克塞县万只肉羊规模化养殖基地,一排排标准化、现代化羊舍井然有序、环境整洁。羊圈内,每只羊都佩戴着电子标签,这是它们的“电子身份证”。同时,基地采用智能采集、视频监控等手段,完成对羊的繁育优化、疾病预警、定级销售等全方位管理,实现全程数据可控、质量可追溯。
“基地将引入更加先进的养殖技术,全力提升羊肉品质,在满足群众舌尖上的需求的同时,用科技化设施养殖模式改变草原传统畜牧养殖模式,进一步减轻以牧养为主的生态压力,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阿克塞县越盛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登亮说。
政策做“加法” 让牧民实现增收
近两年,由于干旱少雨,草场长势不好,这给妥光晨增加了额外的支出。“我算了一下,每年购买草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妥光晨说。
为全力做好抗旱保畜,切实解决牧民饲草料短缺问题,今年初,阿克塞县制定印发三春生产工作方案,并储备应急饲草700吨,发放应急饲草130户403.6吨。妥光晨和大坝图村的牧民每户领到了1.2吨应急饲草。
此外,阿克塞县积极为牧民争取畜牧产业贴息贷款。“今年,我享受到了30吨饲草每吨180元的补贴,为我节省了5400元。”妥光晨说。
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妥光晨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大坝图村最大的养殖户,今年妥光晨雇用了8个助手放牧和管理羊群。妥光晨说,他坚持发展养殖业的底气来源于政府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要求。阿克塞县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制定印发《阿克塞县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除执行草原奖补政策5226.9万元外,县级财政还计划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扶持产业发展。
马登亮也是受益者之一。“今年,阿克塞县对设施养殖的扶持力度特别大,基地现在存栏10450只。按照政策,我们每只羊可以享受50元的产业发展补贴,还有购买饲草每吨180元的补贴,以及育种方面的各项补贴。除此之外,还可以享受贷款贴息。”马登亮说。
记者看到,《阿克塞县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对年内收购肉羊数量达到一万只以上,对收购企业进行每只50元的补贴;屠宰和精细加工达到一万只以上,每只补贴20元,每增加一万只,增量部分每只补贴标准再提高20元。
“我们将持续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任务,立足全县畜牧业资源禀赋,建立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加大产业带动力度,全面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阿克塞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马木尔说。
和谐共生始终是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永恒课题,只有绘好生态保护底色,才能增加产业发展成色。
在阿克塞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政策“及时雨”与牧民“智慧经”,绘就了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崭新画卷。(酒泉融媒记者 张小成 王明玲 白洁 杨淇程)
责任编辑: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