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资讯

张家口塞北管理区:现代畜牧业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来源: 2025-08-15 关键词: 坝上草原 现代畜牧业


提要: 在坝上草原,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正以“高效畜牧业示范区”的生动实践,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从智慧牧场的精准管控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从生态草原的底色守护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这里用数据勾勒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清晰路径,让坝上畜牧业焕发更强劲的生命力。


在坝上草原,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正以“高效畜牧业示范区”的生动实践,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从智慧牧场的精准管控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从生态草原的底色守护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这里用数据勾勒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清晰路径,让坝上畜牧业焕发更强劲的生命力。

智慧养殖筑根基,乳业硬核显实力。作为京津冀高端乳制品供给的“主力军”,塞北管理区乳业以科技为翼,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规模与品质双优”答卷。截至2025年6月底,全区奶牛存栏达5.6头,其中万头规模养殖场4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个的集群效应凸显。

在现代牧业塞北牧场,智能化管理成了牧场运营的新常态。通过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牧场实现了对奶牛健康状况、饲料配比、产奶量等多维度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调控。这种智慧化的养殖模式,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乳制品从源头到餐桌的每一步都可追溯、可控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高品质的乳制品选择。科技赋能让“智慧养殖”从龙头向全行业延伸。

成效体现在数据上:上半年全区生鲜乳产量达19.46万吨,日均1084.02吨。作为全区乳业的龙头企业蒙牛塞北奶源事业部上半年收购生鲜乳16.05万吨,其中95.3%来自区内,塞北管理区作为蒙牛特仑苏专属基地的地位愈发稳固。从饲草基地的旱作种植到牧场沼气发电的粪污循环,全链条绿色闭环让“黄金奶源”的口碑越擦越亮。

全链协同强动能,产业升级见真章。塞北畜牧业的增长势能,藏在“养殖—加工—品牌”的全链条赋能里。2022年引进了河北盛欣肉类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打造的现代化加工基地,集牛羊屠宰、分割于一体,配套全国最长可视化加工走廊,“养殖+观光”模式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从圈舍到餐盘”的品质溯源,填补了塞北管理区肉业产业的空白。

生态优先守底色,绿色循环促发展。“生态与产业共生”,是塞北畜牧业稳健前行、持续增长的核心逻辑。作为全国首批39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之一,塞北管理区紧握政策之笔、巧用科技之力,精心勾勒生态屏障,绘就一幅产业与生态和谐共融的动人画卷。

凭借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雄厚科研力量,塞北管理区探索出一条“以技复绿、以绿促产”的特色发展之路。中国农业大学在此设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塞北草牧业科技小院,中国科学院在此设立塞北农牧交错带生态试验站。两大科研高地扎根塞北,围绕退化草地修复改良、牧草产能提升、饲草高效利用等课题深入钻研,还着手建立种业创新基因库,从源头为草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推动塞北草业一路向“新”,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草原修复的攻坚战场上,塞北管理区成果斐然。采用“羊草种植+围栏封育”的科学组合拳,退化草场成功“逆袭”,植被覆盖度一路攀升至90%以上,每亩草地每年还能稳稳固碳100公斤,成为守护生态的绿色“功臣”。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黄顶带领团队开展的“包衣草种”与免耕播种技术取得卓越成效,为2500亩退化草地带来生机,出苗率高达94%,曾经荒芜的土地重披绿装,既让草原重焕生机,又夯实了畜牧业的饲草根基。

面对日产2980吨牲畜粪便的环保挑战,塞北管理区巧用智慧,实现了粪污利用的华丽转身,闭环成链。如今,全区规模奶牛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超95%。4个万头牧场运用地下厌氧发酵工艺,每年处理粪污89万吨,产出沼渣18万吨、有机肥15万吨,沼液还田覆盖20余万亩土地,滋养农作物茁壮成长。另外4个千头牧场也各显神通,将沼渣用于卧床回填,把优质粪肥推向市场。搭配40台套进口智能施肥设备,借助5.23万亩高标准农田铺设的345公里密闭管网,粪肥精准送达9万亩饲草种植区,“养殖—粪污—种植—养殖”的绿色循环体系高效运转,让畜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环保又坚实。(王会文)




返回上一步

畜牧168——畜牧溯源网
  • 全国性畜牧业溯源、服务、直卖平台
  • 国内畜牧行业专业门户网站
  • 牛羊及牛羊肉等畜牧产品在线交易市场
  • 本地区畜牧业指定数字化溯源、交易、服务平台
0.040911s